|
"低价团"潜规则:强制购物收高额押金 游客维权难,“五一”小长假期间,一段近5分钟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疯传网络,视频中这位女导游用了“脸都不要”、“骗吃骗喝骗旅行”、“会遭报应”等激烈言辞辱骂并威胁游客,数分钟里竟没有游客打断或者表达不满。“低价团”暗藏多重潜台词 游客图便宜或致维权难!
! q/ ?7 t+ o/ ~8 y) ^ S7 e
9 ]5 N' A9 x/ [: u 视频曝光后,社会舆论首先对准了这位导游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,而随着调查的深入,关于“低价团”对游客、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整个行业影响的思考也愈加深入。记者调查发现,“低价团”除了强制购物的“潜规则”外,还存在强制收取高额押金等现象。专家指出,部分低价旅行团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,游客想要维权困难很大。
$ B- L8 m3 g7 @' J
/ @0 M1 k) W+ A, a! i 低价团
/ W G- K, ^* t
3 E+ z7 ^1 |' n3 b3 W 那些没直说的“潜台词”1 ~5 ], A, ~4 y0 d0 {8 v( S" G* x
- ~' A) ?5 M! y
还原事件起因还要追溯到4月中旬, 4月12日,在由昆明前往西双版纳之前,陈春艳带团在云南密玉珠宝有限公司购物消费,因嫌游客购物量较少,在旅游车上辱骂游客并威胁取消行程安排、中止旅游合同,遂被游客录像时长5分钟左右。5月2日,该段导游辱骂游客的视频被曝出。2 i! E6 a8 \4 k% W
6 D" U! P2 W/ x! H. O9 k# I0 [ 从视频中女导游的言辞以及事后调查可知,该旅行团是一直备受旅客诟病的“低价团”,每位游客行前仅缴纳了1元的团费。所谓低价就是报团费用远远低于实际出行成本,不可避免,这其中也就暗藏了一些“潜规则”。
' G; X/ u* D2 U! m, B- x6 D7 r6 L$ \" L: y' j5 n+ T
陈春艳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,旅行合同上签的就是“旅游购物团”。“我是按合同来带团的,在回昆明途中,按合同要进几个购物店。这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,说导游黑心,还骂我讽刺我。本来是要一直带他们去西双版纳的,因此就没有再跟了。”
! i9 c: n* O: g
! F" o" F2 ~1 ]% P N6 G* ] 事实上,旅行社靠低价团费引客,通过强制购物来“找齐”的营销手段早就不新鲜了。在北京某事业单位任职的张女士就告诉中新网记者:“我前年从北京去韩国的4天团费才380元,倒也没有强制购物,但需要给旅行社6万元的押金,一放就是四个月。”
: E" ]; [& a3 T& Y
7 O6 ?# g& C% E; A, G. L" _- o! g 被追问押金的去向,张女士略带担忧的表示:“也知道旅行社是拿这笔钱去投资,但为了图便宜就没想太多,听说这种已经有破产跑路的了。”可见,在同样的诱人低价中,这些旅行团却有着不同的“潜台词”。
$ A5 f2 S' Q8 B& d$ {9 c; T$ V
- c( b: U0 @& B7 e 游客$ Y u u" D" `# D
! q8 ]: c8 u8 a; \6 ]& d5 q “低调”是有原因的
" n! c- @0 ]+ c0 u2 e E7 b+ f7 J7 `6 _/ b, v8 N8 j4 B; g' s) \% c7 a% B
作为“潜规则”的受害者,游客真的不知道可能存在的风险吗?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戴学峰对中新网记者表示,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服务,“低价团”确实有潜规则,但由于消费者已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且仍然消费,这就不能说是旅行社的阴谋,而应该是双方的“共谋”。
8 S; I! \3 Y) @* m9 D* ]" |8 |
$ l: H9 O' U7 ~/ c2 B3 w- V0 Z ` 张女士告诉记者,报低价团时自己是知道有消费行程的,带团导游主要看整个团的消费额,如果团里有人买够了额度,就不用自己破费了。! q5 v7 T" p5 E: u
' L* k1 Q' ~ v; f$ E
所谓“一分钱,一分货”,报团参与这种旅行团的旅客就等于默认了其可能存在的“潜规则”,高额押金、强制购物等问题都将接踵而至。
[5 u1 Q- y1 p" h M- S9 v) w, d4 x' g" W
反观视频中导游长达五分钟的辱骂,录制期间并没有游客出来打断,不是低调而是“超低价”的团费让游客申诉都无法“硬气”。对此,戴学峰指出,游客想要更好的服务和旅游体验就不能贪图便宜,这种旅行团并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,游客想要维权困难很大。, y7 b" C- Z# K; \% r
; {! E# H0 I6 r. [! k 导游
. w/ A# Y2 C% }! ~3 f' v9 u j! b k$ Z* ]" Y; w1 O
低价策略中“纠结”求生+ E0 ?7 ]" D3 Y; v' ?+ `* q4 ~0 U
; t; H! \/ e% n* s+ ?/ r# _
被曝光视频中那个霸道、强硬的女导游,在事后接受采访时也露出了无奈的一面。陈春艳表示:当时真的很冲动,不管怎样确实不应该骂人,我也有不少“委屈”。
u% M6 b* x; S! ?- x2 h* R# ~3 x* X6 J, D
据中国广播网4日报道,“导游是没有底薪、没有社保,然后他们就是挂在某个旅行社下,帮他们带团,就有少许的佣金也就是导游服务费,但这也是很少的一部分。商家可能会给她一定的返利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。
, L7 y! Y% B) s: f$ k% t; V7 ~+ g$ g
不难看出,导游是旅行社“旅游搭台、消费唱戏”这一营销策略的执行人,但在自身利益没有被保护的情况下,不得不在旅行社低价策略中与游客做着博弈,或霸道、或示弱。 q0 n8 u, R% j1 p
0 U5 T# b5 J P/ Q N8 Q- c0 y
就职于北京人才市场报的田小姐对中新网记者表示,自己去西班牙旅行也是报团,一路跟导游都很融洽,但途中导游会拿出些价格不菲的纪念品让游客购买,多数游客同情导游辛苦也就买了,之后又后悔觉得太不值。
& p9 v1 r. K; x7 {% [6 ^( u. o/ J- I+ Q1 z# b; ^ v9 ~0 t
对此,国家旅游局监管司负责人也指出,低于成本价销售产品,必然难以保证服务质量。在低价经营的恶性循环中,游客陷入团费低价购物高价的陷阱,导游甚至成为“鱼鹰”,高压力带团、服务意识全无。
& l- z. \: d- U- k% R3 A! U; ~4 Y) p- r5 t! |7 E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