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莆田65岁的陈珍英老人为照顾家庭,阔别舞台已29载,看到《妈祖》配音征集令,她鼓起勇气报了名
) o% H1 K+ a$ W: D4 h1 L 阔别多年的莆仙戏动作,老人仍信手拈来 昨日,本报《莆仙话老师讲述乡音之变》报道,采访了莆阳书院专门讲授莆仙话的王琛老师,再次发出电视剧《妈祖》配音“征集令”。报名者65岁的陈珍英老人,讲起了她曾经的莆仙戏剧生涯,她说,看到配音征集令,许久不能平静,最终鼓起勇气拨打本报968111热线报了名。+ B) N' |! O& T9 R" f- e1 a7 i
不间断练功演戏显年轻
4 Z% I! t# [* M: A/ X 陈珍英老人是莆田市西天尾镇人,今年65岁,但看起来很年轻,她说“演戏让我显得年轻”。老人说,她36岁时,因两个孩子需要照顾,便离开了莆仙戏舞台,但每天早上6点起来练功的习惯从没间断,现在每天都早起去跳广场舞。
6 z5 j$ a5 Y( M) G- O8 {6 d+ H “能走上演莆仙戏的道路,很不容易。”陈珍英老人告诉记者,她16岁初中毕业,赶上了“文革”,那时候每个大队都组建了演出队,但是家里有弟妹,还有自留地,父母坚决不同意她去。后来大队说,每天给她记8个工分,母亲一天也只有五六个工分,她便开始了演戏生涯。“比起很多人,我很幸运,能做自己喜欢的事,即便后来不得不放弃,但毕竟曾经拥有过。”5 v3 g! T, W& x% A# J- A' |
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,”陈珍英老人说,她快30岁时才演古装戏,台步、手势、压腿……都是从头练起,好在有基础。说着,她便起身踱着优美的小碎步,兰花手一绕,转身、回头,毫不费劲地做了一套漂亮的戏里动作。“演戏最需要精神集中,一走神就跟不上鼓点了,更要融入剧中人物,感情一投入,便会演得流畅”。
! m" y& @- p2 U, Q1 a* Q “看到征集令,久久不能平静”
6 F( [+ X! G/ D9 S- _ “我在海都报上看到《妈祖》找配音,心里久久不能平静,怕自己不行会拖累别人,但骨子里,有对莆仙戏艺术的热爱,让自己不甘心放弃,想了好几天才决定报名。”陈珍英老人说,年轻时演了近20年的戏,唯独没演过妈祖,丈夫曾经在妈祖故里湄洲岛工作十几年,那时经常去岛上,现在一到暑假就会带着孙子去岛上避暑,每逢节日也会去妈祖祖庙拜拜。“如果能为《妈祖》配音,算是圆了自己一个向往艺术的梦,”陈珍英老人说,她懂得配音就跟演戏一样,要跟剧里的场景、节奏、语气合拍,要把自己变成剧里的角色,感情才能出来,“我最想给剧里善良的中老年妇女配音,我能够琢磨出她的心情和想法,让声音充满感情。”谢丹 文/图: r4 h0 X. e/ W7 D/ q+ T$ K4 L
2 P( G$ j& Y! k9 m G3 }* R# _ 少女演老太出名《雨亭记》获奖别舞台
老人曾获最优演员奖 “那时别人都争着演年轻的角色,老太太没人演,但我总演老太太,因为惟妙惟肖,没想到一下子出了名,到处去演出,走在街上常被人认出来,‘看!那就是演老太太的那个小姑娘’。”陈珍英老人说,这让她认识到,做人有失必有得,不计较活得轻松。3 _1 ^0 v3 k9 `" e$ J' ^: o
1979年陈珍英老人正式进入西天尾汀渚剧团,专门演莆仙戏,着名的莆仙戏剧作家姚清水当时写的《状元与乞丐》,是那时候最火的,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故事,算命的说一个是状元命,一个是乞丐命。之后,状元命的便不求进取,赌博闹事,最后全家成了乞丐,而乞丐命的,勤勤恳
; J- J" T. C5 P8 ~! ^$ ? 去妈祖祖庙拜拜。“如果能为《妈祖》配音,算是圆了自己一个向往艺术的梦,”陈珍英老人说,她懂得配音就跟演戏一样,要跟剧里的场景、节奏、语气合拍,要把自己变成剧里的角色,感情才能出来,“我最想给剧里善良的中老年妇女配音,我能够琢磨出她的心情和想法,让声音充满感情。”
" M, m7 f4 y- B, g+ B
& ~! f* A# \8 y5 @( F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