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9 v, D3 G- S- r) K/ i
真正的高级腕表从来不给买家留任何遗憾,从外观到机芯的每一处做工都细腻到让人感动。于是,名表就真正地达到了物有所值。但与此同时,赝品也慢慢地开始充斥着这块并不庞大的市场。究竟应该如何鉴别真假腕表呢?业内流传着诸多不同的“秘笈”,美度指挥官2今天我们就来揭露这些所谓“秘笈”有哪些不靠谱的地方!
9 l b1 b9 ], M% M( g
# n; G. D6 x# `7 }3 g. z6 s 最不靠谱的滴水法
$ n; i" `0 F9 j- N I. C9 b7 [% j k" g% r. ?' G
! [& J: H# Z' X 是说当你将一滴水滴在腕表的表镜上,水滴聚集如露珠的即为真表,水滴散开的为假表。其理论依据是目前绝大部分贵一些的名表都使用“蓝宝石水晶”这种高硬度材质来制造表镜,水滴在它的表面上是聚集的,好像在荷叶上的样子。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古董表都是矿物玻璃或塑胶表镜,水滴也是发散的。
+ @# E1 ]; L b$ K/ `5 f5 \+ X; c
; _* }* D/ d7 K& p' b T; f 近年一些特别忠实于原著的复刻表同样使用矿物玻璃或塑胶表镜,你不能因为水滴发散就说人家是假表。再者说,今天凡售价超过2000元的表,都已经步入蓝宝石水晶表镜的“殿堂”,很多高端假表(所谓A货)同样使用蓝宝石水晶表镜,即使滴水呈聚集状也可能是假的。甚至有些矿物玻璃表镜上经过镀膜,也会产生水滴聚集的效果。所以靠这个招数鉴伪,特别不靠谱。
9 y/ O/ |& U. X% m% b7 G* r
; K( C( x5 D1 ~9 P; V; }, \1 T0 | U 手掂法好表不一定沉
: _* n! N! m8 a9 p# R' c) H: G1 V! `/ G
依据是人们普遍认为好东西的重量应该重一些,因为金子就比钢重。所以很多朋友见到一只表,习惯性地上手先掂一掂,还称赞分量重的表有压手感。而在西方钟表世界,佩戴舒适度是制表师的毕生追求。4 v! }2 A2 l, f% C& O' @
/ _% ~3 b; t# H7 c3 @" }1 T' y/ N7 y) J3 o$ z
劳力士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使用空心不锈钢表链及冲压钢片表扣,就是为了让整只表的分量不要太沉。今年涌现出的很多全钛材质的表本身很轻的。所以重量不能决定一切。即使是尊贵的大金表也没有沉到坠手的地步。总之我见到一只新表几乎不去掂它,它的轻重与真假无关。
) Y. J1 J& A3 \2 u" p2 e/ i$ a0 Q, _( u
看糙细不一定能看出来
9 k9 a: ~* ]# X( e& u' _& N* M% Z& U, j& }1 ]
. u3 W5 l3 o' E) @
这一条的道理本身是说得通的,只要是真表、好表一定制作得非常精细;仿冒品则要粗糙一些。难点是何为“糙”何为“细”的问题,如果平时你接触表的机会不是很多,看到一只无论什么表都觉得挺精细的,即使是小朋友戴的塑料电子表,因为钟表工业相对于其他工业门类,它的特色就是精细。国内很多钟表配件厂还代工生产手机元件就很说明问题,而且感觉手机厂商对于精度的要求没有造表那么严苛。* H* H# m3 K" o5 V
; H' I; Q" ]- b4 \ ~3 G
即使同为瑞士制造的腕表,为何天梭品牌是几千元的售价,百达翡丽是几十万元,而且二者的功能可能完全相同?这里面的奥妙就不是太多人能明白的了。我再次强调一下,钟表行业相对本分,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存在漫天要价的情况,一分钱一分货是行业共识。消费者掌握敏锐的品鉴眼光才最重要,在没掌握之前,用“看糙细”这条来鉴伪依然不好使。9 T+ ?7 ]+ ^+ a) E) |; l$ k7 ?
! x6 }; o: B* L7 `* p5 Y: T; C) x
出生纸也能造假# b0 j: [" j+ W' Q$ ]* ?% N' H9 C* w
) N& u4 U& ^! c0 P: s. n$ Y4 b7 m 就是每只表的出生证,销售时与表放在一起。二手表店里有一些来路复杂的表(比如赌场渠道)既没有表盒也没有出生纸,玩家习惯称之为“裸表”。“裸表”最考验买家功力,因为作为外围辅助说明的资料全都没有了,表自己又不会讲话。那么有出生纸的表就一定是真表吗?当然不是,目前国内比较用心的假表同样配备假冒出生纸。只有你十分了解某品牌真表出生纸(或保卡)的材质构成、格式、字体、登记要素的情况,出生纸才能够作为辅助鉴定的要素。还要确保出生纸所描述记载的表款与你看到表的是同一只表,可以通过表壳编号甚至机芯编号去核对。9 ]9 `9 S0 C. M) `$ {* \; e
! b- ?' O( Q0 v. m3 x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