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3-8-16 11:47:02
|
显示全部楼层
也许是对婴童消费潜力的过分乐观预计,亦或许是对市场竞争者的不削一顾,博士蛙上市前后一直寻求从长三角向全中国的扩张,其规划将上市募集资金的40%用于新零售店开设。与此同时,博士蛙产业链延伸的脚步也同样加速,2011年9月宣称要在婴童消费品的基础上,大举进军婴童娱乐、婴童教育和婴童医疗服务等全新领域,打造“中国儿童生活城市综合体”。这个婴童帝国的梦想,还未起航,就已折戟。: C, d. X" Z( w v9 z' ]8 ^
记者顺道走访了沪上博士蛙门店,发现虽商品品种琳琅满目,门店陈列格局美轮美奂,但是顾客数量却寥寥,营业额与其高昂的租金不可匹敌。一位博士蛙公司员工告诉记者,博士蛙目前门店业绩与当初上市承诺差距很大,这是其长期盲目扩张埋下的恶果,上市募资时的承诺恐怕很难兑现。
$ I' J1 F- w; ^! ?) ^. _) A 另一位婴童产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如今服装业、鞋业公司都在集中精力去库存,婴童行业也不能幸免。即使是有婴儿潮的支撑,由于这两年涌入的童装和婴童产品的品牌过多,业内竞争日趋激烈,对于一些品牌影响力不够大的企业来说,婴儿潮甚至对他们是个负担:一方面企业管理层盲目乐观,另一方面太多竞争者来分食蛋糕,在完全竞争的市场,一个不留神,或者一步棋走错,可能死无葬生之地。 \& Y+ B& Y) \! y9 x# e, r
记者同时了解到,不仅是博士蛙,以儿童手推车而闻名的好孩子国际,二季度以来股价也持续走低,7月份更是遭到海外机构富达国际的减持。另外,生产婴儿车的隆成集团今年业绩也不理想,截至今年5月底的业绩相比2012年同期出现较大下跌,主要原因是成本上涨。
4 m' w. B7 i% Q' v/ x. x 在计划生育国策执行30多年后,国家卫生计生委一周内连续两次释放出“完善生育政策”的信号。
% u+ f- Y9 a. p' S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,完善我国生育政策的方向主要聚焦在从目前的“双独二胎”转向“单独二胎”这一点上。
; l/ `" s2 k' o6 ]7 L8 e B* i 如果政策依据专家推测进行调整,中国的人口会不会反弹?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能不能解决?“未富先老”的挑战能不能应对?相关专家对“单独二胎”政策作出种种假想。0 `9 c1 [, `( T$ L% B" Y# K+ X
新一轮生育潮,中国受得了?7 g( C+ ?7 W7 P* m/ k# g+ M
2004年,包括顾宝昌在内的18位学者向有关部门共同提交了《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》,呼吁尽快将生育政策调整提上议事日程,因为持续的低生育水平会对国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
* Z. U4 [# S) Y1 L; a! D" x0 ^8 e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2年末,全国总人口13.54亿人,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,自然增长率4.95‰,人口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。7 P6 }( d$ Z; |+ I+ B7 `" p
顾宝昌认为,实行“单独二胎”政策意在让中国的人口结构朝着正常、健康的方向调整,新增人口“可以预见,也能承受”。
: ~2 L& B8 i2 @ 上世纪80年代,国家在11个县市和地区率先实行二胎政策试点。根据“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”课题组2005年至2007年对上述地区的调查,“二胎”生育政策执行20年后,这些地区的生育水平不仅没有出现大幅反弹,一些地方还有所下降。+ ?& M& Z' G4 z4 S, w: Z0 F" _
“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。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,由于生活、教育成本的提高,低生育思维定式已在处于生育期的新生代家庭中悄然形成,实行“单独二胎”短期内也许会有人口增加,但从长远看不会对人口总量造成较大影响。! f* ]% i: X3 t- I' N
人口红利优势,“四两拨千斤”?' C% g1 U+ R% y. L3 s% c( W, ^) K
“劳动力人口的下降,标志着人口转型的拐点,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的态势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表示,“实行‘单独二胎’政策也是调整人口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。”0 M/ J1 w: z9 Y# s( U0 T5 K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2年末,中国15至59岁(含不满60周岁)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,比上年减少345万人。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。
+ c3 k* Y& u: w) J% a 有专家认为,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归功于人口红利。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,放宽“二胎”后,新生儿无法迅速转化为劳动人口,保持中国经济增长、应对人口红利减少,归根结底要靠技术进步和解放生产力。7 Y* L: \! Q% k
老龄化危机,“二胎”能化解?
4 |$ e( [; o+ \ 根据学者的研究,从现在的人口结构看,到2050年,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“老”的国家,老龄化问题将非常严重。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张恺悌说,过去的“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”的口号正在遭遇挑战。应对老龄化问题,中国的计生政策可以有些突破。! N2 }, @1 N% ~$ L" Q0 G
近年来,“老有所养”引发关切。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(2013)》报显示,2013年我国老年人数量将达到2.02亿,平均每100人中,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5人。( ?' K( d2 L4 f0 P2 m) u
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认为,要实施普遍的“二胎”政策,目前条件还不成熟,风险较大。今后一段时期,我国仍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,可以尝试“单独二胎”政策,这是基于目前生育水平面临反弹压力的谨慎考虑。' d& l o7 f+ @9 i: q! @0 g
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刘爽说,完善生育政策要更好地均衡个体、家庭与社会在生育问题上的权利义务及利益,更好地促进人口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。(记者孙铁翔、吴晶、白瀛)8 o$ Y+ D) W Y3 I4 ~1 @, X! {& r1 p0 |+ g
周末好,谢谢分享! 10楼 13901612366 时间:2013-08-10 22:09:25
+ d- \. U7 n* K1 K# x/ z$ w) c 人口红利优势,“四两拨千斤”?
; y$ q4 o, f5 V2 `1 W, Q “劳动力人口的下降,标志着人口转型的拐点,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的态势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表示,“实行‘单独二胎’政策也是调整人口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。”
" F1 o; ^+ R9 ^. B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2年末,中国15至59岁(含不满60周岁)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,比上年减少345万人。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。& s( {/ j, q/ ?1 i6 g
有专家认为,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归功于人口红利。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,放宽“二胎”后,新生儿无法迅速转化为劳动人口,保持中国经济增长、应对人口红利减少,归根结底要靠技术进步和解放生产力。" Y% o2 z: e4 C
老龄化危机,“二胎”能化解?
- Q9 T5 ^& B+ ?6 M1 E' G 根据学者的研究,从现在的人口结构看,到2050年,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“老”的国家,老龄化问题将非常严重。中国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、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张恺悌说,过去的“只生一个好,政府来养老”的口号正在遭遇挑战。应对老龄化问题,中国的计生政策可以有些突破。
& q. D& _, z) P; {/ f( h | 近年来,“老有所养”引发关切。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(2013)》报显示,2013年我国老年人数量将达到2.02亿,平均每100人中,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5人。8 w: S2 R) i: N) ^/ U; P
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认为,要实施普遍的“二胎”政策,目前条件还不成熟,风险较大。今后一段时期,我国仍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,可以尝试“单独二胎”政策,这是基于目前生育水平面临反弹压力的谨慎考虑。. z* n5 @0 r, x s4 b* }1 w
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刘爽说,完善生育政策要更好地均衡个体、家庭与社会在生育问题上的权利义务及利益,更好地促进人口、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。(记者孙铁翔、吴晶、白瀛)
: L4 i! {; M' r& m8 ^7 ?' |3 L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; V6 b% A" _) p
7月A股富豪大幅增加 超级大户入市提振信心
) v! k9 Q O; B0 M6 ~% i3 b+ A1 | 中登公司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,7月A股富豪大幅增加。其中,持股市值在1亿元以上的自然人散户达到1231户,比6月1142户多出89户,增幅为7.79%;持股市值在1000万-1亿元之间的自然人散户达到17543户,环比前一个月多出1236户。7 K2 ^: g1 P* {6 N
千万元以上的超级大户合计增加1325户,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现在投资者对于股市后市的看法不再那么悲观。这些超级大户可能是从房地产市场流入股市;也可能是以前退出股市的资金重新回来;再或者是由于投资者通过股市盈利获得了投资收益,从而使自己得以“晋升”到1000万元以上的超级大户行列之中。( n2 I# f t1 c# {. J# g2 Q
股市中的投资者,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成为千万级以上的富翁。那么投资者就有必要研究这些大资金的投资风格。当他们重新回到股市,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对于股市后市充满信心,他们认为未来的股市是能够带来盈利机会的,不管是股指的上涨或者是个股行情,总之股市有利可图,不会让人白忙活一场。
$ d9 }; a' l8 A' A+ J 当然,国家大力打击影子银行也对资金流入股市产生促进作用,假如信托预期收益水平长期维持在12%-15%,那么很多投资者便会考虑把资金投入信托产品,如果信托利率出现下降,或者投资者预期信托产品可能会出现投资风险,那么这些投资者将会做出新的考量,其中一部分会选择把钱投入跌幅已经很大的股票市场。这也是千万级投资者增加的一种渠道。
, @3 z% ]3 H$ z 此外,从股指期货市场也能体会到这种投资者信心的变化,在6月和7月,股指期货合约大幅贴水交易,最惨烈时即月合约(最早交割的股指期货合约)贴水高达60点之上,然而截至上周五收盘,股指期货即月1308合约不仅没有出现贴水,甚至还出现2.19点的升水,这也表明投资者信心的一种变化,显然股指期货市场正在被一只无形的手改变。
4 V& a1 Z/ `- V& v o4 B+ h7 I 普通投资者对于股市的看法至少应该不再过分悲观,虽然还有很多人担忧中国经济尚未出现全面复苏,担心股市的上涨缺乏支撑,但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,股市的回暖往往领先于经济回暖,历史统计领先时间大约三个月左右。股市走熊,作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结合体,老百姓不愿意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消费,但如果股市上涨,这些消费需求将会大幅增加,这也是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。(北京商报)
/ @6 j/ e' O$ N- ~ 金学伟:熊市任务完成 股市开始新一轮循环/ J2 J& e; e6 Y/ ]' X
从3478点开始,只要跌1600多点,就能完成归零任务。而目前价格已归零,熊市任务也就完成了,股市将开始新一轮循环。
6 p6 k4 {, W3 a9 y: W1 \/ y& @ 100年前,查尔斯·道提出“股市是经济晴雨表”时,他的逻辑是:股市汇聚了所有信息,尤其是掌握高端信息,对公司业绩和价值了如指掌,使股市的整体走势能提前反映公司的业绩和经济变化。
% P* {$ U2 G H 这一观点在很长时间内都可以应用于股市。但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,股市和经济的这种基本一致的关系已在很大程度上瓦解。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年份是1958年,该年美股的平均股利率(加权平均每股红利/股价)下降到了比长期国债利率只高1个百分点的水平,按以往经验,这是美股即将见顶的征兆。但这一年道指不仅没跌,反而在高位盘整一段时间后拉出一根长阳,其后一路攀升,从500多点涨到1966年的1000点。这一事件标志着股利时代的结束,也标志股市和宏观经济的联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。从原来对宏观经济预知一步反映一步,变为大幅度脱离而后大幅度回归:经济增长10%,股市上涨1倍;而后经济再增长10%,股市却下跌30%;经济再增长,股市再下跌;等到经济增长的疲态完全显露后,股市反而见底了。
% B/ `# |( h& Y5 A" Q 这样的循环不免让人怀疑:股市还是经济晴雨表吗?当然还是。只是靠简单的宏观经济预测推断股市的走势已不再可取,需要新视角、新方法。比如2010年11月的3186点、2011年的3067点,我们都强调过沪深股市到了最严峻时刻。原因就在从1994年的325点开始,到2010年的3100点和2011年的3000点,股市的年均升幅在15%左右,远超过此段时间的经济增幅,在这样的背景下,宏观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以及供求关系的任何一点变化,都足以将股市推向深渊。我们也曾推断过本次调整中上证指数将会见到8倍的市盈率,原因就在沪深股市的每一轮熊市,最低市盈率都会调整到和未来10年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持平的程度,以7.5%的实际增长率和9%左右的名义增长率计算,它的底部应该在8倍市盈率。这些案例说明股市仍然是经济晴雨表,只是不再从短期 (一两年范围内)反映经济,而是从更大的波动框架、更长的时间范围内反映经济。
0 j1 j+ i o a. Y9 F 和过去相比,现代的股市运动带有更多自然属性,动量、极值等概念在股市大框架分析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。( b. N; N8 g, R2 h/ B2 Z9 X
而比量更有趣的价格上的能量守恒现象。比如,按分形标准来划分波段,1993年2月1558点到1994年7月325点,月线上是两个调整波段。第一个从1558点到777点,其后的整理波段最低774点。第二个调整波段从1044点到325点。两个波段的下跌点数分别是784点和719点,基本等长。但绝妙之处在于:784+719=1503点,与最高点的1558点相差55点。
! O; `' d6 n% f 2245点到998点是又一轮大熊市。从2245开始,以两个波段跌到1339点,即2245-1514,跌731点;1776-1339,其后的整理波段最低见1307点,因此这一波段跌469点。2004年4月1783点开始,到2005年6月的998点,也是两个波段。即1783-1259,跌524点;1496-998,跌498点 (2004年9月的阳线既是一个上升分形,也是一个下跌分形)。这样,731+469+524+498=2222,和最高的2245点相差23点。
1 v! j$ T) ]/ k8 R( V 价格波动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我在13年前曾做过介绍,当时是根据调整中的负能量来测算那一轮牛市的顶部大约在2242点。根据这一定律,牛市就是把熊市中累积的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,涨到它应该到的高点。熊市就是让牛市的最大能量归零,只是相同的能量会做出不同的功,熊市对牛市的归零不以指数跌到0为终结,而是以累计下跌的点数达到和最高点相匹配为终极目标。我检验过美股走势,除了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下跌点数达到过牛市最高点的1.3倍,其余各指数的熊市,无不在归零前结束。
; f5 C! L( q5 z( N9 H8 [- T5 } 6124点应该是一波比较特殊的熊市,它的第一波 (A浪)十分凌厉,跌去4460点。但也正如此,这轮熊市的C浪就没有了创新低可能,因为从3478点开始,只要跌1600多点,就能完成归零任务 (由于指数没有低于1664点,因此,3478点以后的走势统归于一个波段)。如此计算一下,3478-1849=1629,4460+1629=6089点,和6124点只差35点。价格既已归零,熊市任务也就完成了,股市开始新一轮循环。 |
|